当地深度挖掘永泰龟城、索桥古渡等历史遗存,收集整理张绣、岳钟琪等历史名人史料,采集完善博物馆馆藏书画艺术、白银岩画等文物基础信息,编辑出版了《山水因缘——范振绪精品画册》等多部研究著作,沿着历史脉络深度发掘白银文化,讲述白银故事。实施永泰城址保护利用项目、明长城墙体及烽火台修缮工程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1个,投入各类保护项目资金1.3亿元。
2022年,实施会宁县甘沟驿遗址抢险加固工程、芦沟堡城址防护围栏保护性设施建设等11个文物保护项目,投入保护资金1691万元。开展黄河上游白银段重大水利工程库区淹没区文广旅设施设备调查和S35线、G341线公路路线,柳州城、鹯阴城和杨崖湾古城遗址考古调查。目前,全市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06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均得到较好的保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编撰出版《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会宁剪纸》和《黄河灵韵》(西厢调)等多部非遗专辑。设立白银曲子戏展示厅、会宁剪纸艺术馆、景泰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非遗传承场所20处。通过“非遗+景区+特色小镇+节庆+展销”等保护发展模式,传承展示白银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等供需平台。
扎实推进公共文化领域改革,全市建成县级文化馆分馆78个,县级图书馆分馆78个,年均下基层服务500多场次。举办2022年“书香白银·阅读周”暨“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启动和爱心捐赠仪式上,甘肃国林公益基金会、甘肃泰隆森矿业有限公司、白银晟达机动车驾驶人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向白银市图书馆捐赠价值70万元精品图书。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站舍面积、功能完备率均达到100%,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2019年3月,白银市被评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黄河之滨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等60余场次。培育创作了《黄河之上·多彩白银》《黄河之上·花开白银》等系列情景舞台剧,《黄河水乡》沙画作品等文艺精品。
发展与利用相结合,文旅产业日益兴旺。黄河石林、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等核心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圆满完成;水川至青城古镇、黄河石林彩色公路等一批旅游互联互通项目顺利建成;靖远县水岸三合、会宁县线川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带动项目建设“动能积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三年来,开工建设文化旅游项目77个,完成投资29.39亿元;储备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08个,概算投资399.6亿元。
推进全市旅游品质提档升级。制定印发《白银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全力推进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以倾力打造沿黄258公里旅游生态长廊为重点,着力推动“农旅、红旅、体旅、工旅”等多业态融合,培育打造了以黄河石林为代表的黄河风情游,以会宁会师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教育游。会同兰州、临夏、甘南等省内市州组建了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联盟,积极参与共建“甘南—临夏—兰州—白银”千公里黄河风情旅游带,形成南接青海、北通宁夏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长廊。2022年成功创建会宁状元红新农庄旅游景区和白银黄河大峡谷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白银区水川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签发:董洪亮